中超依旧在抱外援大腿正确姿势还得要看日韩
当上海上港在亚冠八分之一决赛被日本鹿岛鹿角队淘汰后,国内媒体和球迷对上港的批评声都是集中在球队对胡尔克、奥斯卡等大牌外援的过度依赖上,本土球员的发挥实在难以令人满意。的确,不论是上港还是恒大、权健,中超球队普遍仍停留在过度依靠外援“大腿”的原始阶段,持续多年的高水平外援引进未能有效转化为本土球员的实际战力提升。而日本和韩国球队的情况却普遍不一样。
对足球水平落后的亚洲各国和地区联赛来说,适当引入高水平外援肯定有正面价值。然而中超在如何使用以及发挥外援作用上却陷入了一种怪圈。中超球队纷纷将重金购入的外援作为中前场的“大腿”使用,或将三条线的中轴线都交给外援唱主角。以上港为例,胡尔克、奥斯卡、埃尔克森等外援未能给本土球员带来多少实力上的提升;面对基本以本土球员出战的鹿岛鹿角队时,两回合较量败下阵来。恒大和权健也是如此。一旦这些外援不在又面对实力较强的对手,他们便很难组织有秩序的、像样的进攻。
对外援的使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最初级的是“抱外援大腿”,中超球队大多如此;往上一阶则是让本土球员积极模仿外援的处理球,只要外援水平够高,本土球员起码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个人能力;而第三阶,则是少数足球意识好的本土球员通过创造性地学习外援,更快地提升个人水平,从而能做到在王牌外援不在、或状态不佳时“自己当大腿”。像曹赟定、张稀哲等球员,便曾在某一些阶段能够达到第三阶段,尤其是张稀哲在卡努特还在国安踢球时,通过和卡努特的持续配合获得了极快的进步。
如果我们将中超球队一一对号入座,会发现不论是在国内联赛、杯赛还是亚冠中,中超绝大多数球队都只停留在“抱外援大腿”的最初级阶段,国产球员的作用基本就是将球更快、更多地交给核心外援,几乎完全由外援来调节球队的节拍和球,本土球员则在懵懵懂懂的状态下当配角、跑龙套。而很多球队的战术安排似乎就是如此:中前场的进攻任务基本由外援包办,本土球员只是在中后场扮演给中前场的外援送球的角色,偶尔在两翼插上传中一下便算完成任务,根本没有主控、主导和自创的意识,显得机械,缺乏主心骨。
这样的现状如果不改变,则引入大牌外援只是给中超联赛造出一些声势,带来一些短期的、浅层的吸睛和市场增值的作用,却于联赛水平和中国球员实际战力的中长期提高并无多少益处,甚至由于增强了本土球员的依赖性,反而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
当然,这不是高水平外援和教练的责任。我们应该承认高拉特、胡尔克、奥斯卡等外援在重要比赛中都十分卖力,不惜带伤上阵积极拼杀,体现了很高的职业素养和战斗精神;我们也要看到高水平外教面对本土球员现有的能力和俱乐部对战绩的高要求,也不敢对球队实行大的战略改造,只能依据现有条件进行战术性的小修小补,而这无助于球队的实质性提高。
笔者认为,问题出在俱乐部和本土球员自己身上。俱乐部为了短期利益缺乏战略设计,只把出成绩的筹码放在砸钱购买外援上,放弃寻求自力更生的能力,而球员们也是依赖性太强,连“山寨”外援的动力和能力都显得薄弱,更别说创造性地学习。
我们必须看到,日本和韩国联赛在对待外援的态度上都走在了中国的前面,他们主要依靠风格鲜明的战术体系,外援的作用对他们来说只是辅助性的。无论是全北现代还是鹿岛鹿角,在对阵权健或上港时完全可以只使用一到两名外援,甚至全部使用本土球员而在场面上不落下风。他们从一开始就是依靠一套整体的战术体系作为球队的主心骨,他们的俱乐部和各级国字号球队在技战术风格上保持了鲜明的一致。日本队层层渗透的传控和韩国队快节奏的紧逼压迫,是其俱乐部赖以立足的真正基石,外援只是催化剂和辅助性工具。因此,鹿岛鹿角队在当核心柴琦岳去西甲后仍能保持稳定的战术体系,继续踢着有章法和层次的传控;而他们在世俱杯和皇马周旋时,也展现出了和强大对手相类似的体系化球风。尽管日、韩俱乐部的整体实力与欧美俱乐部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毕竟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战术体系,后面只需想办法提升个人能力并进一步改进战术体系,这比还停滞在依赖外援个人能力的中超球队来说已是高出许多。
中超要想真正改变现状,就必须有自力更生的信念,要尽快通过一场技战术革命来建立适合自己的体系,唯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实质性地提升水平。而在外援的使用上,一定要去除过度依赖心理,并鼓励本土球员多模仿和创造性地学习外援,这才是正确的姿势。
最后说一点,广富力可能是中超目前唯一一支有体系化思维的球队,这也多亏他们有一位非常独特的教练:斯托伊科维奇。这位坚持细腻传控踢法和漂亮足球哲学的塞尔维亚教练能够让富力以本土阵容踢出质量不错的阵地进攻。虽然富力也有扎哈维、雷纳尔迪尼奥和乌索这样的高水平外援,但比起其他球队,其本土阵容的配合是最成体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