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状况
一、前言
近年来,互联网模式不断丰富发展,第三方支付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上已占据不可取代的份额,所谓第三方支付,是指和产品所在国家以及国内外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
二、中国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分析
1.市场份额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为9万亿元,与2013年第一季度的3.3万亿元相比,高出了两倍。从2013年到2015年,第三方支付模式的交易规模呈直线上涨趋势。如图所示可看出,其增长幅度相当惊人,未来,第三方支付规模可能将持续稳定增长。
2.支付方式
随着4G网络的推出,便捷支付工具旭日般逐渐兴起。从运营主体划分,第三方支付主要存在两大模式:一是以互联网企业为主导的支付账户模式,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其中,支付宝是支付账户模式的典型代表;二是金融企业主导的银行账户模式,以银联电子支付为代表。
截止2015年第三季度,支付宝以61.9%的比例占据了第三方支付接近三分之二的市场。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所占份额分别是:财付通14.5%、银联在线9.2%、快线5.1%、百度钱包2.3%、易宝支付1.9%、PayPal1.4%、翼支付1.3%、汇付天下1.2%。同比2014年,除支付宝外,其他支付方式所占市场份额均有所减少,而这减少的12.3%,全都增加到了支付宝上。
在“有关中国网民经常使用的支付方式调查”中,移动支付和互联网支付分别以27.1%和25.4%的比重排在前两位,网上银行占比18.3%,手机银行占比15.8%,分别位于第三、四位,预付卡支付以4.1%的占比排在最末位。由此可知,消费者们偏好更为便捷的移动支付,将来,移动支付使用度也许会远超互联网支付。
近年来,移动支付爆发式地高速增长,成为网络消费的主流的主要原因是移动4G的普及更加便捷了支付的高速发展,其中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发展最快、所占市场份额最大。如今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遍及各大、小餐馆,酒楼和大型商场,只要有条形码的地方,都可使用,十分方便。移动支付正不断地丰富、创新,再加上支付宝与商家的合作形式逐渐多元化,接入支付宝的连锁商家数量与日俱增,在不久的将来,移动支付占支付系统的比重将不断提高。
3.用户分类
中国第三方支付用户巨多,大体分为上班族、学生党、自由职业者和个体经营者四类。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第三方支付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尤其是在上班一族和学生党中。不论是互联网支付还是移动支付,上班族特别是白领是所占比重最高的群体,分别占比66.7%和69.9%。此外,学生党也是网络支付的重头,但由于其经济条件有限,仅占20.4%和18.5%的比重,远低于有工薪收入的上班族。其中,上班族选择移动支付的多,而学生党中选择互联网支付的多,这与智能手机的使用程度存在一定关系,但选择移动支付和互联网支付的差距不大。
三、中国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问题
1.风险问题
(1)支付风险问题
互联网金融的尚未成熟,也加剧了金融市场第三方支付的不稳定,比如平台上比较容易产生非法集资、诈骗、行贿、洗钱、菠菜等违法违规行为。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网上资金转移服务实质上就是一种银行结算业务。根据中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结算业务属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必须进过银监会批准才能从事,只有金融机构可以吸纳存款。”由于第三方支付企业可以将资金保留一段时间,第三方可以在这期间将资金用于其他活动,其盈亏与否,无从可知,因而会导致支付风险、道德风险的出现。
(2)账户沉淀资金风险问题
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和传统银行一样都具有吸纳资金的功能,消费者支付成功过后,资金会在第三方支付机构设置的虚拟账户中停滞一段时间,形成沉淀资金,随着虚拟账户的不断增长,其沉淀的数额不断增大,如果企业本身或其内部职员无法抵制大量沉淀资金的诱惑,私自挪用资金,很有可能引发高风险的投资活动,因而引发企业资金流动性风险、交易操作风险和企业信用风险等。
2.产业格局分布问题
无论是支付宝、财付通、银商还是快线,其产品单一,支付模式又极为接近,再加上支付宝在第三方支付中已占据61.9%的巨大份额,其他平台像汇付天下这种小企业占的份额极少,因此他们只有通过降低服务价格和支付费用来吸引资金,从而导致其盈利更为薄弱。在这种不正常的产业格局下,中国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业务范围过于局限,赢利微小,企业将心思都放在争夺第一市场份额上,从而忽视企业的创新发展与提高,这将严重阻碍中国第三方支付产业格局的正常发展,加重产业格局的畸形化。
3.互联网技术风险问题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也让许多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类似黑客、病毒、系统瘫痪、数据外漏、信息泄露等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个人信息泄漏问题。个人隐私等信息安全需要一种新的安全观,在互联网金融服务中需要找到开放和保护的平衡点。涉及个人隐私的数据,不断要充分利用,更要充分保护隐私不被滥用。国际通常做法是设置安全机制,采用第三方安全审计,对数据做出明确规定。中国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刚刚起步,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信息保护将任重道远。
4.监管体系不完善问题
从目前中国对各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规定来看,没有发现任何对第三方支付结构的资格审查、第三方支付结构的运行管理等负有任何监管责任。第三方支付交易中买卖双方的关系、第三方机构与银行间权责关系的界定,基本参照成熟行业的规则,甚至完全依附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自律性,中国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几乎处于真空模式。
5.政策法律保障问题
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在交易中可以把握大量的资金,相当于具备了银行吸纳存款的功能,而银行又不能充当第三方支付的职能,中国没有一部关于监管和约束第三方机构的法律法规,消费者的权益无从保障。
四、对策及其建议
1.规范企业经营范围以控制风险
为防止因企业自身原因带来的投资风险、信用卡套现风险、反洗钱风险以及网络安全风险,政府应出具相应的法律法规,可效仿美国,颁布《专业货币汇兑机构法》,规范第三方支付企业机构的经营范围,规定第三方机构不得挪用平台资金或用于其他高风险活动或投资。为充分保证用户的资金安全,央行可按比例向第三方机构收取保证金,以防信用风险和支付风险。除此之外,还可对沉淀资金规定最高限额,以防资金过多累积。
2.加强市场,优化其产业结构
从政策上引导企业发展创新,在保证盈利的基础上拓展新兴业务、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支付平台。特别鼓励富有特色又极具创新的支付模式,可高薪聘请相关专业人才。第三方企业自身也应严格要求自己,增加投资并全面建设第三方支付平台,突出小额支付的优势和特色,提高自身竞争力,避免与网银正面交锋,与其他企业取长补短,谋求更好的发展。
3.加强互联网信息安全防范
首先应建立和完善互联网技术标准,使之与国际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接轨,增强互联网金融系统的协调性;其次,制定互联网信息安全标准规范,指导金融业务服务平台安全建设和运营,对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平台的网络安全、应用安全、主机安全、数据安全、业务连续性等进行规范,提高互联网金融业务平台信息安全整体防范能力;然后,严格遵循国家金融行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比如《金融行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指南》;最后,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技术研发力度,切实提升防火墙和数据加密等关键技术水平,防护网络安全。
4.建立监管主体,完善监管体系
针对目前中国第三方支付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五点建议:第一,严格界定互联网金融行业,建立以人民银行为中心的监管主体体系,明确互联网金融的监督主体,消除“监督主体不确定性”的隐患。第二,应出台相关法律,规范和约束第三方支付行为,规范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相关制度,构建全面的互联网金融安全防范的制度体系;严格规定客户沉淀资金与企业自有资金的区分管理,可以向银行申请代为保管业务。第三,成立自律性的行业协会,对会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建立自我监督意识,强化管理体系。第四,在兼顾尊重市场发展规律和行业创新精神及行业发展面临的风险的基础上,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做到“适度无漏洞”监督。最后,央行、银监会等传统金融监督部门应建立监督协作机制,加强协作监督,以促进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企业自身为规范行为,可采取资金记录仪的模式,严格追踪资金的流入流出。
5.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在法律法规方面,首先必须明确第三方支付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性质,建立中国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准入和认证机制;健全第三方支付法律法规体系,对洗钱、套现等行为违法必究,包括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政府应对不符合法律法规体系的第三方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管和惩罚,同时,政府应加强介入力度,重点帮助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开展与更多商业银行进行合作。
五、总结
第三方支付在便捷我们生活的同时,也改变着我们的支付、借贷和理财方式,第三方支付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模式,广受消费者欢迎。随着中国电子商务环境的不断优越,支付场景的不断丰富以及金融创新的活跃,第三方支付的规模必将一步步扩大。但也正因为其便捷,轻轻一点或一扫即可结算,消费者容易存在跟风盲目消费甚至存在购物上瘾的现状,而且消费者往往不易看清背后的风险,因此,监管当局除了要建立消费者保护体系外,也应对消费者进行风险提示和教育,加强消费者风险防范意识。